职业兴趣理论应用的最新典型案例

HRsee 9202 0

关键词: 招聘面试案例 职业兴趣理论

职业兴趣理论”——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的理论,其主要观点是:每个人的性格和天赋决定了其职业性向。霍兰德把人的职业性向和所有职业都归为六种类型:实际型、探索型、艺术型、社会型、创业型和常规型。劳动者找到了适宜的职业,其才能与积极性才能得以发挥。 以往,该理论主要应用于招聘,人们在选择工作时,经常做职业性向测试来帮助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类型的工作。

职业兴趣理论应用的最新典型案例

但是,羊城某外企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Terry却在实践工作中发现了职业兴趣理论的新用途。

上司喜爱的员工却屡遭客户抱怨

Terry所在的公司召开部门经理会议,再次讨论困扰公司已久的顾客对一线员工的投诉问题。总经理要求人力资源部门也介入调查,并在一个月内找出答案———是员工的素质问题?还是领导方法问题?或者是管理制度的问题?

这个让部门经理们束手无策的问题,对刚上任不到3个月的Terry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。Terry经过初步调查,有一个奇怪的感觉:公司销售部、售后服务部、咨询部共300多名一线员工中,得到上级主管好评的,大部分的顾客评分都较低;相反,顾客评分较高的一线员工,大部分的上级主管评分都较低。为什么上司喜爱的员工却受到客户的抱怨呢?

Terry的公司原来实行的是主管考评的绩效管理制度。对直接服务顾客的一线员工,公司同时也一直在进行顾客满意度的跟踪调查:针对每个员工,公司每个月联系25位顾客,请他们就所接受服务的质量打分,调查持续了12个月,每个员工得到了300位顾客的评分。

通过认真分析这些数据,人力资源部门发现,上级主管考评与顾客评分之间实际上并无明显联系。

Terry尝试着把这种理论应用到绩效管理中。在咨询公司帮助下,采用职业兴趣测试工具(直觉测试)和性格测试工具对每个员工进行测试,再一对一地面谈,以掌握每个人的“霍兰德密码”和性格特点。

调查结果显示,得到顾客较高评分的121位员工中,社会型的员工占96%,创业型的员工占89%;而得到上级主管较高评分的130位员工中,常规型的员工占98%。

这个结果说明:社会型的员工和创业型的员工容易受到顾客的好评,而常规型的员工则容易受到上级主管的好评。按照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不难理解:社会型的人有自己的主见和特长,喜欢从事为他人服务的工作。创业型的人善交际、口才好,能影响他人。而常规型的人尊重权威、习惯接受他人指挥和领导、工作踏实、忠诚可靠,上级主管当然喜欢。

同时,Terry还发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:这300多名员工分别是由两个经理招聘录用的:张经理挑选的员工中,探索型占99%,常规型占82%、社会型占56%;陈经理挑选的员工中,社会型占93%,常规型占68%,探索型占16%。而张经理本人是探索型的,陈经理本人是社会型的。

很明显,负责招聘的主管人员倾向于聘用与自己同类型的人。

Terry这回胸有成竹了。他提出了建议调整招聘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的报告:

1.决定摈弃主管考评制度,代之以比较客观的业绩评估———顾客满意度评分的绩效管理制度。

2.把职业性向为社会型或创业型作为招聘服务顾客的一线员工的标准。

3.同时,将招聘程序改为:首先通过人力资源中心测试,挑选出社会型或创业型的候选人。人力资源部将这些候选人推荐给部门经理,再由部门经理确定最后的人选。

进行了以上改革后,下半年,该公司社会型和创业型的一线员工的比例增加了26%,平均顾客评分提高了21%。 总经理刚刚找Terry谈了话,肯定了人力资源部应用“职业兴趣理论”解决顾客满意度持续偏低问题的“突出贡献”,并暗示Terry很快会被提升为人力资源总监。

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精选集

推荐阅读:

十年前的字节跳动是如何做招聘的

一则失败的电话邀约面试案例

学习字节跳动是如何做校园招聘的

发布评论 0条评论)

  • Refresh code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