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湖北人雷军而言,创办小米公司的成功有很多因素,比如猪恰好站在风口上,从而飞了起来。当然这是一句玩笑,我们今天就从小米公司的组织结构这个角度去剖析一下,它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。
小米是靠手机产品打出的天下。设计好不好,产品好不好,只有用户才有最真实的体验,老板说这个产品好,没用!只有当用户说好,那才是真的好。因此,小米很多产品的设计和开发,背后都是由用户反馈来驱动的,衡量一个团队是否优秀,也是根据用户的反馈来衡量的,当一个产品受到千万用户的好评时,这种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。
小米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《参与感》一书中提到: “当你很认真地对待用户的时候,用户也会用心对待你。有玩者之心的团队,才会真正爱自己的产品,爱自己的用户,这才是解放团队真正的核心。”
这种“从用户中来,到用户中去”的开发模式,不仅提升了广大用户的参与感,同时也是对开发团队创新积极性的一种调动。工程师有好的创意,不是层层上报给各级领导,而是直接面向用户,不论用户是吐槽还是点赞,都比来自上级冷冰冰的批复更能激发工程师的潜力。
同时,整个开发的周期也被极大地缩短了。在时间就是生命的互联网企业,这样的管理制度将大大减少中间环节,无疑非常有利于企业对客户及市场的快速响应。
正因为如此,在研发发面,小米一直采取的是扁平化结构,没有所谓的正副经理之分,也没有复杂的层级,只有简简单单的三层,一层是员工,一层是核心主管,一层是合伙人。大家各司其职,互不干涉。
至于团队主管,就直接具体到了每一个项目,除了带领团队研发、进行日常管理之外,还负责与其他部门协调沟通。小米的每个团队一般不超过10人,每一位工程师都能够申请成为主管。
当然,小米的薪酬绝没有随组织结构也扁平化,相比起职位的提升来说,这一条也更加实在。
做事的人多,大家的注意力都协调到一处,自然不需要层层管理,也不需要来往程序监督执行反馈。而取消了KPI绩效考核和层级制度之后,员工也就不用“盯着职位”,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产品的开发中,发挥主观能动性,与公司的目标协调一致。如此,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。
我们知道小米既没有KPI(详情可戳:小米公司没有KPI,如何做绩效管理?),也没有严格的层级制度,有的只是分散的团队和集中的战略,有的只是灵活快速响应的开发团队,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真正好的产品出来。
浏览其他组织结构相关案例:
推荐阅读: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