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阳修识人中的刻板印象

HRsee 6229 0

关键词: 刻板印象

作为北宋名臣的欧阳修曾为朝廷举荐过不少人才,包括了王安石、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等人。按理来说,欧阳修是识人大家,但他也曾犯过刻板印象的错误。

欧阳修识人中的刻板印象

所谓的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、概括而笼统的看法,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。

欧阳修在担任参知政事,也就是副宰相期间,主要的工作就是担任朝廷科举考试的主考官,批阅考生试卷,为朝廷选拔人才。当时,在那些举子、秀才、监生们书写文章中流行一种“太学体”的文体。也就是谁的文章的遣词造句越是晦涩难懂,越是显示水平高超。

欧阳修非常反感这种文体,认为这样只是在卖弄文采,是没有真才实学的表现,因此他对使用这种文体的考生们一律“枪毙”。

国子监里有一个监生名为刘几,非常有才,但也是偏好“太学体”的年轻人。有次朝廷举办科举考试,还是欧阳修的主考。他在批阅试卷时,就发现一张试卷充满了“太学体”的风格,欧阳修是越看越烦,直接在试卷最后批了六个字:“秀才刺,试官刷。”并用大红笔,将其试卷从头到尾横抹一遍,叫作红勒,表示不予录用。然后让人把这张试卷贴到外面,警告所有的考生,使用“太学体”就是这样的下场。

后来,欧阳修得知这张试卷就是刘几的。

数年之后,又逢科考,还是欧阳修的主考。有个考生的文章写得非常好,让欧阳修大为赞赏。最终,欧阳修将这个考生的成绩判为第一。欧阳修得知这名考生叫刘辉,而他不是别人,正是当年被他“毙”掉的刘几。原来,名落孙山之后,刘几改变了自己的文体,然后换了个名字,继续参加科举考试。

了解事情真相之后,欧阳修不但没有生气,反而自责起来。由于自己讨厌“太学体”这种文体,差点就让朝廷损失了一名人才!

在我们当今企业管理之中,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刻板印象。比如在招聘的时候,有的企业领导管理者就喜欢按应聘者的年龄、性别、专业等特点进行归类,并根据自己头脑中对这类人的固定印象来判断应聘者的个性或才干。孰不知,这样的操作会导致企业错过不少真正的人才。我们应该克服这种刻板印象,不要用“有色眼镜”去识人!

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精选集

推荐阅读:

发布评论 0条评论)

  • Refresh code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